《觉醒年代》火了吗?
火了
那《觉醒年代》的制作方赚钱了吗?
没有,而且还没回本
这是知名编剧汪海林从《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那里得到的消息。
一个从开播到结尾都一直霸屏的爆款剧,它的制作团队竟然没有赚到钱。
这消息一出,我想感到寒心的不仅是追剧的观众电视台怎么赚钱的,还有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
那么多抠图尬演的烂剧都能赚钱电视台怎么赚钱的,为何无论是在口碑还是热度上都表现优异的爆款剧却回不了本?
要想回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聊聊后电视台时代,影视制作方赚钱的逻辑。
自“一剧两星”的模式开始,我们就再也无法看到像《还珠格格》、《亮剑》这样的爆款剧在多家卫视台播出的盛况。
而这一模式的初衷,是在卫视台之间引入竞争,孵化出更多的精品剧目。
让好剧拥有话语权的同时,也将粗制滥造的雷剧挤出市场。
但这一美好的构想,被崛起的网络播放平台给打破。
在网络平台方兴未艾之时,影视剧的制作方只是将网络平台当作一种类似于“DVD”的发行渠道,并不与电视台形成有效的竞争,
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让观众的注意力由固定的电视转移到了可随手开合的手机。
这种技术层面的转变,让以“爱优腾”为代表的视频平台不再是影视制作方的备选,而是必争的高地。
而由于观众的流失,影视剧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在卫视台的竞争中,卖出高价。
这也就意味着,影视剧在不得不倒向网络平台的时候,其自身的议价权就不可避免地被削弱。
而影视制作方议价权的受限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网络视频平台可以根据自身盈利的需要,来直接干涉影视的制作。
于是,“大IP+流量明星”的固定搭配就成为了影视制作方想要盈利的必选方案。
从此,一部剧的营销价值不再取决于其本身的质量,而是这部剧是否有自带流量的明星?是否有能形成热点的话题?
对于影视制作方而言,他们只能在各种“KPI”指标的规范下,去生产符合平台方需求的产品。
在这样一种无奈的依附关系中,影视制作方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打压。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影视制作方要想挣钱,看的不是他们的本事,而是视频平台的“脸色”。
在想清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觉醒年代》为何回不了本?
与“大IP+流量明星”的剧作模式不同,《觉醒年代》的选角都是以历史人物的原型以及演员的演技为标准。
但这并不代表《觉醒年代》的选角成本就会低,因为这部剧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而每一位历史人物的选角都是专业水平过硬的演员。
好的演员,自然就是相对较高的价格,当然这个价格虽然比不上流量明星的天价,但人数在这里,价格自然也就不会低。
而除了在选角上不计成本的投资之外,《觉醒年代》在场景布置上,也为同类作品树立了标杆。
超过300个主要场景的搭建,动用数百台车,只为还原百年前老北京尘土飞扬的历史原景,甚至为了营造出一种历史质感,在原本是画的砖缝的场景之上,重新贴砖,力求完美的细节。
总之,就是突出一个字:真。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件。
只有将这个“真”字传递给观众,观众才会以此为跳板,在观剧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到真实的历史。
而在这样一种高品质的背后,就是必然的高成本。
另外,作为一部主旋律剧,《觉醒年代》无法像其他类型的网剧或者卫视剧那样,在剧中植入广告。
这也就导致《觉醒年代》的盈利渠道,只能是与卫视和视频平台签订的版权购销合同。
而由于题材特殊,《觉醒年代》不具备可商业开发的再次利用。
虽然多次登上热搜,但对于《觉醒年代》的制作方来说,这并不能直接将这种热度进行流量变现。
而《觉醒年代》所遭遇的盈利窘境,其实是所有创作者所共有的通病。
好的作品卖不上高价,因为视频平台真正需要的,是作品能够带来的可快速变现的流量。
尽管汪海林在他的自媒体中表示,需要有其他的奖励机制来对类似于《觉醒年代》这样剧进行补贴。
但这注定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呼吁更加健全的购销机制,来回报像《觉醒年代》这样的创作者,让好的作品拥有与之匹配的商业价值。
———END———
限 时 特 惠: 萌心云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929444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副业库立场!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